来自 台州人 2020-03-20 09:26 的文章

台州防护服企业复工:调冲锋衣工人跨区增援,一天轮班12小时

1月28日下午15点,一辆从浙江台州三门县驶来的面包车停在了黄岩区的一家公司门口。

葛冬英有些兴奋地下了车,多年从事冲锋衣压胶技术工作的她,从未有过这种被家国天下所需要的感觉,让她既兴奋又紧张。面包车停靠在一家名为台州黄岩伊蔓工贸有限公司的门口,这家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工厂,却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拥有生产专业医用防护服资质的企业之一。

在当前抗疫战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这类企业无疑成为向一线“战场”生产输送“弹药”的核心工厂,成为缓解抗疫物质不足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浙江省正集聚产能力量,整合调配省内的相关产业资源投入到外科口罩、医用防护服等核心抗疫物质的生产加工之中,在快速帮助相关企业实现复工复产的同时,全力扩大相关资质企业的生产产能。

葛冬英和她的9个工友们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紧急地踏上了前往黄岩防护服工厂的援助之路。

增援最关键的环节

1月27日,三门县相关部门联系到了三门冲锋衣协会,传达了黄岩防护服生产紧缺压胶工人的消息。

三门县冲锋衣行业协会会长潘礼太的手机微信不停地响,潘礼太向记者回忆称:

“浙江省经信厅、台州市经信局和三门县经信部门一起下达了紧急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寻找具有压胶技术环节的生产企业,正好三门冲锋衣的制衣工艺中就有这一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盛产小黄鱼的浙江三门县正是我国重要的冲锋衣生产加工制造集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区域内集聚着超过300家生产冲锋衣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拥有生产工人5000多人,冲锋衣的年产量达到2000多万件,年产值超过了20亿元。

可能谁都没有想到,一场疫情的发生,让这个临海小县城的制衣技术,成为关系浙江,乃至全国命运的关键环节之一。

葛冬英和9位工友前来援助的压胶技术环节,是整个医用防护服生产线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生产防护服最关键的环节。工人只有通过专业的胶条热风机,才能对防护服的接缝处进行密封,从而阻隔病毒从接缝位置的穿透,这样才能够达到在隔离病区里对医护人员专业防护的标准要求。

事实上,对于年初一(1月26日)就紧急开工的伊蔓公司而言,在接到紧急恢复生产任务时,当时正面临着缺机器、缺工人,更缺技术工人的实际困难。

“这类企业平时生意可能也一般,工人和设备可能就并不算多,临时接到这么紧急的任务,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位接近上述企业的黄岩地区行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浙江虽然是制造业大省,但此前这类企业的分布与产能也相对有限,短时间内要实现产能的提升,也就只有通过全省范围内统筹调配资源的途径来实现了。

“在黄岩,一般这类企业的普通压胶工人的工资也就5000左右每月,而冲锋衣压胶工人的月工资差不多要1万每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国家大事面前,这些援助的工人也并没有冲着工钱去。”

潘礼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也根本不是考虑工钱的时候”,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就想法设法地调配技术工人前去支援。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在台州伊蔓工厂内,经过浙江各级经信部门的统筹,来自浙江省内多个地区的相关技术工人正每天12小时轮流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医用防护服的生产。

“每天中午食堂吃饭时,能听到不少不是黄岩本地的方言。”葛冬青告诉记者,包括三门县支援而来的10个工人,如今工厂里负责压胶的工人共有接近20个人。“每顿饭三个菜,两个人一个房间”,工作强度基本和在三门冲锋衣工厂内差不多,只是医用防护服因为材料更薄,技术要求会更高一点。

现阶段,以三门县冲锋衣压胶工人支援防护服企业生产为典型缩影,折射正是当前作为制造大省的浙江,正在举全省之力做好后方医用急需物质生产保障的事实。

浙江省经信厅厅长徐旭在1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因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对应急医药物质的储备、生产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目前浙江正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力以赴抓生产。

徐旭表示,为保障疫情防控应急物质,浙江发动了医药流通企业、贸易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加紧协调、采购医用物质,并协调杭州海关、药监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开通进口渠道。

除此之外,浙江还建立了全省调配制度,与浙江省卫健委建立密切联络与协同机制,一日一会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急物质紧缺的压力。 

防护服生产加速恢复

事实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物质短缺,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阶段我国相关医用应急物质产能相对不足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