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台州杂谈 2019-03-13 10:14 的文章

学生族花钱费时追星为哪般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则新闻,某明星在某地与一个普通邮筒合影,导致该邮筒成为其粉丝争相“打卡”拍照之地,不禁令人咋舌。追星现象,在不少“追星族”眼里是一种精神寄托。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2月23日,临海女学生小丁遭遇了两方粉丝争吵,她所在的粉丝群“吵赢”后,一名自称是“蔡徐坤”(小丁所追捧的明星)的人说是要为粉丝发放返利。然而返利没收到,200元也没了。虽然款项不大,但这200元是小丁四处拼凑来的。

和小丁一样的“追星一族”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将某个明星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对其产生崇拜之情甚至陷入疯狂境地,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椒江女学生金萱雅正在追一个韩国男团。“一年大概要花费3万元左右用于买偶像专辑、演唱会门票、明星同款或者直接给明星集资,也就是打钱给粉丝后援会,后援会再集资给偶像应援。”

小金说起追星头头是道,她所付出的钱部分会成为善举的一部分,如慈善募捐等。“也有不少不法分子会利用追星族的心理,骗钱或者坐地起价。”小金说本打算买3月23日演唱会门票,但由于门票价格太贵而放弃。事先某票务人员说1788元/张的票以2600元的价格可以买到,随后价格哄抬至6400元,甚至有些位置价格涨到24000元/张。

一走进小金的房间,堆满了她所追的韩国男团的专辑和照片集。“专辑的话,每年我大概买两次,一次买七八张,每张专辑110元,在粉丝团团购只要90元。”小金介绍,在她所在的粉丝团里,有条件的粉丝都是成箱成箱地购买专辑,买专辑也只是为了给偶像刷销量。此外,小金会通过韩国网站或者代购,购买她所喜欢偶像的周边、同款或是代言产品,“零零总总的花费占了零花钱的三分之二。”

女大学生小李在上学期为了追某男团,一直跟着其举办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从新加坡到泰国到中国;小白领施女士为了追某明星,工作日请假在剧组蹲点,仅仅为了近距离接触偶像。

追星需树立正确心理

刚参加工作的魏女士告诉记者,从初中开始她就踏上了追星之路,但工作后便没了以前的狂热。“在学生时期追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如果碰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偶像,自己也会共同努力。如何追星,还是得取决于个人心态。”

台州市立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周洲解释,追星是人在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并非青少年特有。“它属于从众心理。当电视电影、媒体上出现一些新时尚,青少年希望自己紧跟时代潮流,跟上大众的步伐。”

“其次,它也是榜样心理,追星族把明星作为自己该阶段的榜样,甚至是精神支柱。青春期期间接受的新事物多了之后,该人群在学习压力及社会环境媒体的影响下,可能会把明星当做自己努力的目标。”周洲说。

而针对一些疯狂追星的现象,周洲表示,花费大量精力与青少年时期的首要任务学习之间必定会有冲突。“对于追星在发展心理学上而言是正常阶段,但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也需理智对待。父母对孩子追星这件事应加以合理引导,不应过激反对,反而应该引导孩子去学习明星身上所带来的正能量,如职业精神,而不是盲目地去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周洲说。

而对于正在追星的人群,周洲并没有持太大的反对意见。“追星族大多为学生群体,因此我建议他们要学会自律。追星行为,是被认可的,但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学生可以汲取追星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脚踏实地地在自我成长中努力前行。”

同样地,如果要追星,周洲则建议,追星一族别光看颜值。“一些具有爱国主义、英雄情怀,具有个人天赋,能给予自己成长动力的人都可以被标榜为‘偶像’,同时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心目中的偶像。”

你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徐晔

追星自古就有。“掷果盈车”这个典故,讲的就是西晋美男子潘安每次出行,都会引来大批女性追随,又是献花又是献果。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追星行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不少人迷失其中,不能自已。

据说,追星一词来源于当时红极一时的小虎队。从那时起,追星就成了粉丝崇拜明星的代名词。每个人的成长路上,偶像崇拜始终伴随,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崇拜偶像、迷恋追星,他们先是被影视明星的外貌、气质等吸引,进而在各种包装宣传下,对偶像的一切行为产生兴趣,甚至把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想象寄托在偶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