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台州杂谈 2019-10-29 10:55 的文章

台州成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教育学院

台州成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教育学院

  新华社

  资料照片

  (图文无关)

  “你是什么垃圾?”这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在同一天,距离上海三百多公里外的浙江台州,一个名为“台州市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的机构成立,这在全国还是首个。

  “我们简称它为‘拉风’学院”,首任院长朱立国笑着说,“现在,垃圾分类是一件时尚的事”。朱立国的另一个身份是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办主任。

  和上海的严罚措施相比,这个学院试图通过教育培训等,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处理垃圾分类难题。

  不过,也有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办这个学院?是不是“蹭热点”?它能做什么?会有实际效果吗?

  垃圾学院的创意来自德国

  “水彩笔是什么垃圾?”邱勇的微信不时响起,不少人来向他请教“垃圾”的问题。邱勇学的是房地产专业,但他挺喜欢现在关于垃圾的工作,觉得很有意义。

  在台州市垃圾分类办,他是协调处处长,也是刚成立的“拉风学院”首倡者和讲师。

  他说,是一次德国考察让他产生了这个创意。

  去年11月,浙江省建设厅组织人员去德国考察垃圾分类,邱勇是其中之一。二十多天的考察,从政府部门到城郊居民,邱勇感受深刻。他说,德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做垃圾分类,民众早已养成习惯。“比如他们放玻璃瓶的垃圾桶就有两个。”

  “他们每年要缴纳垃圾清运费,人均每月3-5欧元,就像我们的水电费。工人定期来清运,如果没有分类好,就不会收走。几次这样,你的垃圾桶就会被换成黑色的,社区也不会欢迎。如果你乱倒,就会受到更大的处罚。”

  在德国的高校,还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专业。“我们国内还没看到有这样的专业,即使有了,会有人读吗?”

  让邱勇印象最深的还是德国垃圾分类的运行机制,那边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让民众被动接受,而是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一个中间体——大量的公益组织,所谓黄金三角模式。

  这个8000万人的国家,从事公益的有200万人,相当于每400人有1个,90%是义务兼职。这些公益组织中,很多是环境保护类的,比如垃圾分类。

  考察回来,邱勇就开始酝酿在台州搞一个学院,以类似第三方的形式,来做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培训,让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这样的机构全国还没有。”他这样说。

  半年来已培训数百名讲师

  这个学院可以办成吗?应该怎么办?德国回来的半年来,邱勇和他的领导、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筹备。

  要办好学院,谁来做老师?邱勇介绍说,这半年来,悄悄运行的学院,已举办32次多层级业务培训会,培养市级讲师60名、县市区级讲师482人,构建和完善讲师培养考评体系,他们还给讲师配置统一的背包、徽章、讲课道具、宣传资料等。

  邱勇自己就是讲师,经常出入在机关单位、学校,讲的大多是一些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垃圾应该如何分,是如何处理的等等。“我还专门学了教育心理学。”他说。

  有一次,他去气象台讲课,一下课,就被人围住了。“邱老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也想试试做讲师。”几名气象主持人这样说。

  除了讲课还能做什么

  今年3月9日下午,他们组织环保志愿者、快递业协会、学生等发起了一个“森林的呼唤”的活动。聚焦快递纸箱,通过现场回收、亲子游戏、签名承诺等方式,引导居民关注纸张浪费,参与垃圾分类。“没想到参与的人会这么多。”邱勇回忆说。在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拿着自家的废弃纸类包装来参与,5斤以上就能换一件盆栽,没多久,盆栽就换完了。

  这次活动在台州全市累计回收纸类废弃物35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595棵,每年能多过滤掉700多公斤空气污染物。

  这么好的效果,更让邱勇他们看到了意义和信心。而最近从上海开始的全社会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讨论,则是一个最好时机。7月1日,上海开始正式实施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管理措施。于是,也就在这一天上午,台州挂牌成立“台州市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

  它由台州市垃圾分类办和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办,一方主要负责学院运作、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经费拨付;后一方则负责授课教室和办公场所落实,提供网络直播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