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台州的一天 2019-09-18 13:30 的文章

援马里医疗队万里之遥守候初心:祖国是我的坚

  中新网台州9月17日电(记者 范宇斌)北纬12°4′,西经7°59′,万里之遥的马里。自1968年2月浙江省派出第一批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半个世纪来,因为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坚持,这个西非内陆的文明古国与中国紧密相连。

图为:中国医生与马里医生交流会。受访者供图

图为:中国医生与马里医生交流会。受访者供图

  17日,中新网记者连线正在马里的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医生周勇,听他讲述在13000多公里之外的初心与坚守。

  “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2019年1月12日,带着领导的嘱托、母亲的叮咛、爱人的牵挂,周勇和队员们出发前往“新家”马里首都巴马科,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出发前,周勇的朋友屡次问他:“那里环境不好,为什么要去?”再次忆及“出发”缘由,周勇坦言,或许是为圆儿时对非洲那片神秘土地的向往,或是被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亦或是母亲的一句“种善因,得善果”……

图为: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受访者供图

图为: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受访者供图

  伴随飞机进入马里的上空,透过舷窗周勇所见的是零星的村庄被大片红黄色、干枯贫瘠的土地所包裹,很少有绿色。初到马里,炙热的天气和“热情”的蚊虫更是令其记忆犹新。“去往驻地路上,颠簸的红土路、破败低矮的民房,仿佛一切都是灰蒙蒙的。”

  在巴马科,马里医院、中国援马里医疗队驻地是浙江大道上的两个地标,也是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刚到驻地的食堂,墙上一面五星红旗的上方6个鲜红色的大字甚是醒目:祖国在我心中。周勇谈及:“过往数个月里,无论环境如何,这句话让他和医疗队队员们始终坚信:祖国与亲人就在身边。”

  “他乡,我们坚守医者初心”

  由中国政府2011年援建的马里医院,是当地的“明星医院”,一群中国医生的到来,让许多患者不远千里前来就诊。

  然而,初到马里医院时的现状让周勇大呼意外,“我所在的检验科,设备老化严重、疏于管理;缺乏维护人员,好多处于‘超龄服役’‘带病上岗’状态,试剂时常因断货而无法工作;许多项目还是手工操作、登记、发放报告,更别谈信息化管理系统。”

图为:周勇与马里民众互动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图为:周勇与马里民众互动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他坦言,“虽然马里医院看病所需的费用已经很低了,但由于贫穷,马里民众大多是能拖则拖,往往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记得刚来的第二个月,遇到一个20岁小伙,送来时高热昏迷、皮肤黄染瘀斑、口腔牙龈出血,外周血白细胞高达200多,是典型的‘高白’患者,需要做骨髓穿刺,以确定是否为急性白血病。”周勇立即与当地医生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可惜由于没钱治疗,次周,他得知小伙子已去世。

  “当时我默默回到办公室,关上门,久久不能平静。”周勇说,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彼时的自己感到非常无助、懊恼。此后,他下定决心,只要有可能就必定全力以赴。

  为此,他进一步加强和血液科医生的沟通,筛查出多例血液系统方面的病患,及时给临床提示,收获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和赞许。

图为:周勇与马里足球爱好者。受访者供图

图为:周勇与马里足球爱好者。受访者供图

  闲暇时间,周勇还将日常碰到的典型病例总结起来,发表在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带教马里实习医生,希望能够授人以渔。

  巴马科的雨季总是和肆虐的蚊虫相伴。患疟疾的病人越来越多,显微镜下找到虐原虫是治疗的直接依据。为此,周勇经常是看得眼冒金星,但看到患者及时准确用上青蒿素并好转时,他直言“再辛苦也值得”。

  “祖国强盛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在巴马科,出于安全考虑,队员们过着往返于医院和驻地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