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台州新闻 2019-02-28 16:59 的文章

台州玉环试点排污权资产化

    原标题:玉环试点排污权资产化

    在台州玉环企业家的心目中,排污权的地位和分量,正变得越来越重。

    4月底,台州蓝德斯光学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苏昌福,把企业的排污权抵押给银行,获取了50万元的贷款,用于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排放的量越少,富余的量就越多,而这些富余的量,就能转换成‘真金白银’。”苏昌福说,是排污权的资产化,让企业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把重要的环境资源——排污权资产化后推向市场,是我国生态文明改革的关键一步。今年1月,因在排污权资产化上的探索与创新,玉环市获批“省级排污权资产化试点”,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排污权试点县级市。尤其是它活跃的二级市场现象,引发了各方关注。

    二级市场的突破

    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在我国推行已十年有余。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也是全国排污权交易最活跃的区块。

    据统计,自2009年全省开展试点以来,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金额已累计达58亿元,排污权交易金额达21亿元,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曾有业内专家指出,各地排污权交易现存的最大通病在于行政色彩浓厚,交易不够“活”。的确,全国普遍正开展的排污权交易,主要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一级市场。政府部门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主要参与者,市场的价格机制没有发挥足够作用。

    前期的探索很快让玉环意识到,要让排污权能流通、有价值,必须要让它“动起来”。自主的二级市场,成为了玉环先行探索的突破点。

    去年10月,台州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在当地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一家企业在2015年以1万元的价格取得排污权,去年由银行重新评估价值为100万元,并直接以此抵押拿到贷款50万元。

    “不需要厂房抵押,也不要担保人担保,排污权就可以拿来质押贷款。”企业主王海招喜上眉梢,这笔贷款的发放,不仅迅速解决了困扰他的资金难题,更是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持有的排污权,竟是如此宝贵的“沉睡资产”。

    如果说贷款唤醒了排污权的价值,那么拍卖则赋予了价值更多活力。

    去年12月,又一场特别的拍卖会,将社会对排污权的关注推向新高潮。18家电镀企业共聚一堂,对40组化学需氧量、氨氮进行增价竞拍。两个多小时的激烈竞拍后,15家企业成功竞得。起拍价9.48万元的排污权,最终总成交价为51万元,最高单笔成交金额为24500元,其中化学需氧量成交价为19845元,溢价率为935%;氨氮成交价为4655元,溢价率为934%。这正是排污权在自由的市场中,显现出了珍贵的价值。

    除了贷款、拍卖外,排污权的流通还能以合约形式,在两家企业之间自由流通。自探索排污权资产化试点工作以来,玉环排污权租赁和转让市场气氛非常活跃,去年企业间通过二级市场共发生18笔排污权交易,累计涉及资金达52.05万元。

    原标题:玉环试点排污权资产化

    环保资产的激活

    将排污权抵押给永兴村镇银行,获取50万元贷款,用于污水处理提标改造,这已是“蓝德斯”第二次“吃螃蟹”。2017年,“蓝德斯”就曾在当地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中,将自家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废水排污指标,租给玉环县楚门电镀厂。

    协议的签署没有繁琐的手续,让苏昌福觉得格外省心。“减少排污量是个良性循环,排放的量越少,富余的量越多,而这些富余的量,就能转换成‘真金白银’。”他算了一笔经济账,企业每年大约要投入40万元用于环保设施改造,这一项支出看似成本负担,却在提升治污能力、腾出排污指标后,产生财富价值。

    新事物的试水都会面对疑虑。富余的排污量能成功等价于企业当年的环保投入,这项“刚刚好”其实并非巧合。

    “金融机构的参与,决定着市场的认可程度,这是排污权资产化过程中最难走的一步。”玉环市环保局排污权资产化工作组负责人郭健说,环保局多次与当地银行商讨,为企业与银行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围绕银行害怕企业环保失信这一痛点,环保部门专项出台《玉环市排污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推出专门面对企业排污权的融资产品“环资贷”。“在环保部门的建议下,大多银行对排污权的贷款额度,都能满足企业当年的环保设置运行成本和提标改造投入,让企业能‘专款专用’,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