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陈供电所:雷锋精神根植于心
雷锋精神根植于心
——国网浙江台州市大陈供电所续写电力垦荒新篇章
陈栋 曹琼蕾
60多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登上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垦荒创业,让这座荒凉海岛重焕生机,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拥有第一台发电机,到2009年与大陆联网,到如今建成足以抵御16级台风的坚强电网……一代代电力垦荒人数十年栉风沐雨,不断续写电力垦荒新篇章。
国网台州市椒江区供电公司大陈供电所员工作为岛上的“光明守护者”,将垦荒精神与雷锋精神根植于心,全心全意呵护海岛35千米电力线路,时刻牵挂岛上1500余户居民,用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和温暖贴心的爱心服务,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在“学雷锋日”前夕,大陈供电所被中宣部授予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这便是对海岛电力工作的最大肯定。
大陈发展电力先行
历时6年打造一张坚强电网
2006年8月29日登岛,2010年4月27日、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分别回信……一次登岛,两次回信,彰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陈岛开发建设的深切关怀,“全面建设小康大陈、现代化大陈”的重要指示,凝聚了习总书记对大陈岛的殷切期盼和深情嘱托。
习总书记的嘱托也深深烙在了“垦荒二代”王海强的心上,当时在椒江供电公司担任线路班班长的他毅然提出,要回到养育自己的大陈岛,将在线路班的现代化电网建设思路带回大陈岛。
当王海强再次踏上这片故土,他面对的大陈电网已然跟不上大陈的发展要求:未能和大陆联网,年久失修的发电机最多只能出力七成,一旦负荷过大,全岛又都回到20世纪的“限时用电”;海岛特有的盐雾和藤蔓,使得几乎每到雨季大陈电网就成了放电和跳闸的“教科书”。
“大陈发展,电力必须可靠!”在以王海强为首的4名“本土”电力员工的带领下,16名供电所员工立足岗位,历时6年,将23千米的铝电缆全部换成铜电缆;将566根电杆都做了防风拉线;更换1071个高绝缘性绝缘子以消除盐雾造成的污闪;利用岛上风力资源设计“风趋式防缠绕装置”,解决藤蔓缠绕线路的安全隐患。经过改造,大陈岛的“四不怕”电网等级远超行业规范,让居民在16级台风肆虐下仍能安全用电。
急商户所急支持岛上发展
奔来跑去只为养殖项目顺利进行
随着大陈岛的不断开发,以前人迹罕至的悬崖边、港湾处,也慢慢变成了海岛民宿和发展渔业的好地方。
2017年11月,养殖户林敏康找到大陈供电所,想在大陈岛的鸡笼头区域建一个黄鱼养殖场。
“在大陈岛搞投资是好事啊。”当时接待林敏康的,正是大陈供电所所长王海强。但林敏康面露难色:“那个地方还没通电,养殖场不好搞。”王海强很清楚,因为鸡笼头的位置离集中居民区很远,周边也没有村民居住,所以那一带都未拉电线。这么好的项目要进来,却因为供电问题“卡脖子”,王海强觉得很可惜。于是他带领供电所员工一起开始为此奔波开来。帮忙跑审批,联系施工队,谈材料,对接相关部门……35个工作日后,终于赶在林敏康的黄鱼养殖场建成时将电接通了。
“太谢谢你们了!”林敏康握着王海强的手不停道谢。他说,如果不是大陈供电所解决了用电问题,他还要继续靠柴油机来发电,每度电的成本高于2元,而现在只需花费三分之一的电费。
像林敏康这样重返大陈岛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大陈供电所总是将电力建设和服务走在前头。近年来,大陈供电所不仅签署了《全电景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甲午岩景区、乌沙头景区、垦荒纪念碑景区等全电景区,还改造有家客栈、半山居成为全电民宿,并建成10个充电桩,实现大陈岛全电公交。
把岛民当亲人
自创“最多跑一次”升级版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微微咸湿的大陈岛上,大陈供电所员工郭一均已经背上工具箱,来到自己负责的台区。
“大陈岛这边大多都是留守人员,老人小孩多,海岛上山路曲折,遇到雨天路面湿滑,他们出行十分不便。”郭一均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推出台区经理网格化服务,台区经理上门‘包干’,让群众办电一次都不跑。”郭一均在大陈供电所工作了2年多,隔三差五“下村行”,让他和岛上居民亲如一家。84岁的老垦荒队员郑奶奶就特别中意这个“孝顺孩子”。
台州资讯 www.318017.com
台州人的家